小步慢行,迈向辉煌的开始

人生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每一次努力都是通向辉煌的阶梯。不要担心自己当前的状态,勇敢迈出第一步,坚定地走向自己的目标,才能最终取得显著的成就。

文:Miles

图:P.LEAUGE+、中华奥会

小人物上篮─霹雳键盘#77听后感

其实在听完这集前半段时,我的心情和ROY在节目中说地相似,我们从没想过台湾的职篮有一天可以被其他亚洲国家的球迷关注,并让人觉得称羡,但最近接连的负面新闻,也让我们一度对于职篮是否还会继续热下去感到悲观,或许是有点年纪的我们,都经历过职棒的起起落落,以及SBL曾经的荣景,也随着球星退休、引退以及企业退场,使热度消散下去。与篮球相比,棒球有国际赛成绩的「特效药」,让职棒在经历分裂及多次假球案后,仍逐渐成长茁壮。但每一次的危机都可以是转机,如同当初棒球因国际赛战绩不佳,国内职棒又多次遭逢假球案(不少球星因此离开棒坛,甚至在那段时间,年轻好手会选择拿非常少的签约金甚至没有签约金去小联盟赌一把或甚至公家体系),球星的东进、部分职业球队想解散的流言蜚语等负面影响,以致国内观众流失,后随着城市棒球队成立、职棒二军落实茁壮,让更多棒球人才可以在除了出国及中华职棒外有更多的选择。中华职棒也经历这十几年的改造,全主场制、啦啦队、各队各自洽谈转播平台和透过自建网路频道去集结死忠粉丝,让国内职棒的关注度不再会随着国际赛乘坐云霄飞车,反而是让国际赛的表现成为一个助力,使职业球团可以运用其球员在国际赛的优秀表现作为行销点。而前述人才库的扩增,国际赛可用之兵也相形渐多,过去总要让国内外职棒球员组一队超级强队无役不与的「不健康」状态也得以解套,赛事分级让更多年轻好手在强度不同的比赛有所表现和磨练,一方面也减低运动员因过劳所造成运动伤害的机率。

那篮球呢?从台湾国际成绩来看,篮球的确不如棒球,其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关键在于,竞争国家基数的差异,全世界流行及发展棒球或篮球的国家,两者有质和量的差异,再加上每项运动的巅峰期各有不同,短跑选手约莫在20-25岁之间,而篮球员约是27-32岁,而我们现在应该撑起篮球的中流砥柱在哪?从2010,HBL出现周仪翔、胡珑贸、陈盈骏、李德威、简伟儒等现今大家耳熟能详的中生代球员,到2016年U17展露头角的林庭谦、陈又玮、张镇衙等初入职业联盟的新世代。任何优秀的运动员不会从天而降,然后一出来就武功盖世,皆是有迹可循,所以当大家一昧希望有所成绩时,是否也回头看看这项运动的人才,在他们迈向巅峰的这10年当中,被给予的环境和面临的挑战是什幺?

职业运动 不是只为了国际赛成绩而服务,更不是评估一项职业运动成功与否的标準

在某场「研讨会」中听到某大学教授提及:中华职棒的成立并没有对国际赛成绩有所助益,所以职业运动能够帮助国际赛取得好成绩,他持保留意见,除了不认同他的看法,同时也觉得这是很危险的思维,人常会因为结果不如预期而觉得这个决定是错误,而忽略了过程带来的成果,如果没有那些付出,就不会获得「现在」的成就。或许台湾有了职棒,并没有把1992年巴塞隆纳奥运中的「银牌」变成「金牌」,但若都以成绩作为评估标準,那拿过三次经典赛冠军的日本,是否代表其日本职棒的竞技水平优于发展了100多年的美国大联盟?一项职业运动不仅代表这项运动的人口到达一定数量,同时也代表这项运动的关注度,以及带来的娱乐性,以棒球为例,已经有不少球迷不是因为国际赛成绩而选择进场看球,而是变成他支持这支球队、球星或者成为他日常休闲娱乐中的一个选择。

台湾职篮刚起步,或许有很多人将国际赛成绩的印象和职业运动的好坏挂载在一起,这也是未来台湾职篮需要面临的挑战,过去十年人才西进、球队减少导致球员出头的机会少,例如这两年在T1中信特攻打出身价的林秉圣,因过去大学毕业后苦无国内发展的机会,而选择西进中国发展一阵子,直到T1联盟成立才返台,当国内职篮一口气从5支扩展至17支时,短期间各队的竞技水平会有个体差异是必须经历的阵痛期,但不代表因此不会有「璞玉」被发现,假如当初公卖金龙解散了球队,没变成之后大家熟知的台湾啤酒,那位错过HBL联赛表现机会,直到亚青才进入众人视野的「黑色小金刚」林志杰,是否也失去了一个表现的机会?再如梦想家第一季新加入的林俊吉,身材劣势的他,却在当时梦想家的体系下,成为变换节奏的尖刀?

你不用变得很厉害才开始,而是要开始才有机会变得很厉害去接触运动不是为了成为专家,而是给自己一个理解这项运动乐趣的机会

想起棒球电影「KANO」里面的一个片段,当教练想找苏正生去打棒球时,家里人觉得棒球很硬,如果打到头会死人或者变成脑袋空空,一开始是不同意的,是在和祖先「掷茭」后,才愿意让他去打棒球,而这一批球员往后有的成为棒球教练、体育老师、经商或甚至成为日本职棒名人堂的球员之一,即便他们未每个都成为职业球员,但仍影响台湾往后的运动人才发展。所以每一个人不必成为职业球员才能让台湾的运动环境变得更好,只要从现在开始参与运动,才有办法扩大运动人口基数,才会让未来有更多人愿意参与运动产业,无论是成为观众、球员的支持者或是赞助者,只要你愿意接触它,就能体会到运动带来的快乐以及消弭一些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