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体育组织发展需系统思考

当前出现的大败现象只是一个标志,中央体育运动组织在管理和发展上需要进行系统性思考和调整。从领导层到基层,都需要重新审视运动组织的问题与挑战,找到根本性的解决办法。

中华队亚洲杯资格赛接连兵败纽西兰、菲律宾,其中被菲律宾血洗了53分之多,根本是惨案;从自家主场到异地客场征战,即便中华队很努力,但输球就是输球,俨然就是一场再一场、运动竞技到体育外交形象战的重大失利。

不过,看似是篮球到运动主事者的挫败、说明专业与表现仍需极大检讨与进步空间。但笔者以为,专业技术面执行需要检讨,但体育圈以外的主政者,其实也有行政判断、组织规划、到资源分配责任。

台湾中央体育组织名称到位阶,谁真正在乎?

后疫情后全球迎来运动人口恢复、竞技运动再出发、到各项运动产业复甦,但本国政府似乎并没有特别留意到几波下来的后疫情运动发展变化。

比方说,PLG疫情期间忽地拔起,台湾职篮好不容易20年后看到中兴趋势,但后来T1也加入国内职篮抢食球迷市场大饼,目前面临两联盟互打,市场呈现瓜分情况,若再不整合,原本机会又将转成问题。后疫情各级学生体能下降同样是问题,近三年因疫情与口罩政策,身体活动降底、导致学生体适能水準平均下降,事实上,整个学生体能攸关教育到国家竞争力,此部分未见体育署具体因应对策。

作为总管全国体育运动事务的体育署来看,相信都是想要好好做事。但在现实条件下,体育署显然心有余而力不足、去处理前述显而易见问题;体育署的困境在于权力到资源并不强大,光以体育署目前仍位处教育部辖下单位、就可见其力有未逮;不仅层级低、因而员额少,人力等资源明显不足,一个中央主管单位,甚至比一个台北市体育局员额来得少,令人无限感慨。

事实上,近年有相当多人士奔走、疾呼体育组织转型、更名(见 不只有教育是产业 蓝委提案体育署升格「运动发展部」),但十多年来主事者就是不见行动。

主政者不懂体育、对体育圈建议一知半解

全球现代各项运动发展早已走到新的进程,先进国家竞技运动早已进入跨界与跨国战略层次;如澳洲考量国际比赛时运动员比赛时差、长期旅行与环境气候适应因素,早于2005年就开始在欧洲布局,于义大利设置欧洲移地训练中心。英国体认到运动的跨域性,目前掌管体育运动的中央单位名称为文化传媒与体育部,因为社群媒体与行动装置普及,媒体早与运动密不可分。凡此种种,都说明先进国家对体育运动的重视到行动反应。

反观台湾,体育运动最高组织体育署,目前还隶属在教育部下,显得与世界有些脱轨,更可说是落后。笔者以为,

过去台湾几位领导人对体育运动,特别在现世体育到运动的工具性价值,理解并不清楚与深刻,这当然与自身生命史有关,或许运动经验不多、或是后续没有对运动做更进一步的了解。文化结构面上,华人科举让台湾重文轻武,运动相关也不受人重视,20世纪两个大战、也让华人只能先求温饱,待富足后方能谈运动对生活的助益。

然而,近年台湾物质生活进步,论述正在改变;运动带来的休闲感与多项可能,让运动的价值不断被彰显与体现。相关的发展也不仅反应在运动参与(如运动习惯建立、技术学习等),也因为职业化、长期化的实践发展,让人重视到体育运动与其他领域原来如此複杂(如契约权利、文化与器具面)。

修正长期发展出的惯性思维,需要时间与运动经验堆叠,运动文化的建立还有长路要走。无论如何,相关运动思潮启发与带动下,已有许多变化正在发生;如本次刘铮敢发言、篮协保险费问题被提出、进而揭露出这些现象下,资本与国家主义碰撞待解的本质议题,这已不能单靠当今为数不多的体育署/协会人员、有限空间到资源,便能解决的错综複杂。

要马儿跑又不给吃草,每当台湾国际比赛大败,球迷批判单项协会、体育署同时,或许您也该纳闷,为什幺台湾只值得一个体育署?

台湾中央体育运动组织发展,确实到了需要重新组织改造与升格的时候,除了因应时代趋势、更直接是能获得更大专业自主性、经费与资源。

台湾体育运动中央最高指导单位名称到位阶已不敷时代所需,中央政府责无旁贷。

本文简述本次中华男篮大败,除检讨本次事件专业单位与人员,笔者抛出见树见林整体系统思考观,希冀您我能用更大构面、思考台湾现存运动组织于政府结构问题,欢迎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