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绿叶养成学 大全能时代如何应运出新型态的NBA兵种?

随着篮球技术的不断发展,NBA联赛也在探索新的兵种类型,顶级绿叶养成学成为重要的一环。在大全能时代,球员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角色定位,需要具备多项技能才能适应比赛节奏的变化。因此,NBA开始培养更多全能型球员,他们可以灵活应对不同情况,提高球队的整体实力。这种新型态的NBA兵种,注重个人技术和团队合作的结合,力求在比赛中取得更好的表现。顶级绿叶养成学的出现,为球员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训练资源,促进了NBA兵种的多样化发展。未来,随着更多优秀球员的涌现,NBA联赛将迎来更加激烈和多元化的竞争。

大全能时代

近几年随着LeBron James引领的无位置篮球(positionless)、勇士王朝带起重视节奏和效率的小球风潮及与之对抗的无限换防,到近几年欧陆球员吹起球权高度集中的自带体系球风,一浪接一浪让NBA的全能球员越来越多,单一明星球员对球赛的影响力也愈发巨大。

勇士总教练Steve Kerr认为球队王牌需要成为顶级全能球星,「现在的球星已经不能用位置来定义,你可以是控球加中锋如Nikola Jokic,也可以是控球自走砲如Luka Doncic,而最好是像健康的Kawhi Leonard可控球、可锁、可以定胜负,他们拥有多重技术且身材高大。」

Kevin Durant在X.com上被询问联盟的最强球员该有的模板和特质时,他是这样描述的:适合多位置的身高体型,具备外线投篮火侯、攻守效率、篮球智商、稳定性、能防守多位置、好的传球视野、领导热情,换句话说,一名超级全能球员。

特别是无位置篮球让许多传统的功能性被分化,特别是传统的中锋和控球后卫尤为明显,以本季为例目前助攻排行榜前五名有三名不是控球后卫,许多球队的实质持球组织者不是后卫,如湖人James或独行侠Donic。

传统中锋生存空间的挤压最为明显,站桩型中锋的价值早已不及Rudy Gobert、Clint Capela这样看似只擅长防守但能够跑能够跳的顶级蓝领,甚至Magee都比Cousins更有卖相,更别提能投三分的Joel Embiid和Towns。

正如Pat Riley所欲言,五个身高约200公分左右的锋线型态球员会成为球场常态,然而全能真的是人人皆通的康庄大道吗?

人人皆全能的谬论

大全能时代开展后,许多球员在休赛季都不断扩充武器库,试图让自己的优势再提升。

2017年休赛季,Blake Griffin也抱持这样的想法在休赛季苦练三分线来强化他最弱的投篮,他接受访问时直接明了的说道NBA全能的趋势是他寻求转型的主因,「联盟的竞技主轴从专业化转移到多功能球风,具备多重技能并担任多个不同位置的球员显然更热门。」也因此主流思维,特别是对主力球员来说,人人皆能多才多艺似乎变成康庄大道。

然而尽可能样样皆通对球员发展来说未必是正确。

机会成本是这种趋势很少被考量的角度,Griffin多花一小时在三分线上代表少花一小时在别的範畴,例如中距离和罚球。如果从实际应用来看,Griffin之后4个赛季场均外线出手从0.9次提高到6.5,但33.9%的命中率与生涯32.8%相去不远,但打法的改变也让Griffin的进攻效率显着下降,在场上球队原本能比对手多得6.5分变成-1.1分。

而如果Griffin专注于延伸原本顶级的切入到中距离,把原本在水準之上的3-16呎进攻範围提升,会不会在单一领域变的更具有影响力?

当然这是种事后论的讨论,没有考虑到Griifin的身体状况和球队阵容配置,但当全能时代驱使下,教练、球团和球员都为了追求当下最佳解而沈迷于全力发展全方位技能,一下练防守、一下练组织、一下练外线,如果兼具学习能力和天赋,自然能往全能球星发展,但更多的人反倒成为样样都会、样样都不精通的「全不能」,如此没有停下脚步好好思考自身的价值,以及分配到特定技能的时间份额会如何影响自我发展和球队。

Michael Carter-Williams就是最经典的案例,生涯首季就以场均16.7分、6.2篮板、6.3助攻拿下新人王,然而缺乏稳定投篮能力、低进攻效率和失误率高居不下让他无法胜任控卫,没有独家卖点让他最终7年辗转6支球队,30出头岁就乏人问津。

另一位同样常被提及的全能困境案例是2010年选秀榜眼Evan Turner,大学时期几乎是「全能」的代名词,能得分、能抢板、能组织、能防守,但到了NBA,Turner的全能却变成什幺都能来一点但什幺都不精,每项技术都还不错但又不出类拔萃拔萃,也注定没办法在某个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的突破,在31岁就泯然于众。

对刚进NBA没多久的年轻球员来说,成为全能球员Jack-of-all-trades(JOAT)还是角色球员是一门大哉问,除了一进入联盟就被定位为基石球星,球员通常必须决定自我路线。成为全能球员的优势在于多元技能能拓展更多可能性和机会,让教练团在各种阵型都能有选择的空间,甚至一有机会还能成为主力。

多数能进入NBA的球员都是在学生时期都是球队的王牌人物,换句话说就是全能王牌,然而进入NBA后,为了配合队上的超级王牌被要求执行微不足道的任务如掩护、无球时会面临所谓的分析瘫痪(paralysis by analysis),意思是原来多才多艺的球员因为过度思考以致无法决策,这在节奏瞬息万变的职业篮球中会更加倍放大。

另一种更好的比喻是枪手的困境(The Gunfighter's Dilemma),如果只有一把手枪,在战场中不会有任何犹豫(特化角色球员),但同时拥有步枪、狙击枪和机关枪的球员必须考虑哪一种武器更适用于眼前的情况,这中间的犹豫就给了特化角色球员发挥优势。

当然如果全能枪手能有敏锐且迅速的决策力,他会拥有更高的天花板,甚至一跃成为高身价的明星球员,但除了需要硬实力外,机运和时代也需要顺势而行。

人人皆全能并非一体适用的道路,特定领域专业化仍然是能生存于球场的解答之一。

大全能时代 角色球员的专精化

而全能球员的爆发也让角色球员的型态转变,走向高度专业的特化兵种。

过去角色球员有很多种类型,装备齐全的第六人、多功能的瑞士刀、高度专业化的先发等等。正如1990年代初期公牛王朝的重要角色球员Horace Grant所说,「就如同球队需要王牌球星担当主干,每支球队都需要角色球员来当绿叶,必须两者兼备才能走到最后。」

角色球员也能拥有彻底改变比赛,甚至是季后赛走向的能力。1993年John Paxson在最后3.9秒命中关键三分帮助公牛完成三连霸、1997年Steve Kerr也用三分球帮助公牛王朝第二度三连霸,这两次都是由Michael Jordan传出助攻,如果没有这些配角,NBA的历史轨迹可能会截然不同。

自由球员市场上,球团也会依据所需技能来挑选球员,例如射手、护框、组织或是大锁,近几年3D锋线大为盛行就是角色球员的最佳範例。

成功的角色球员至少要做以下两项要点的其中之一:让阵中的主力球员变得更好,或是当主力球员不在场上时能稳住比数甚至是拉开,而最上乘的角色球员往往两点都能达成。近几季热门的射手Seth Curry就具备如此思维,「像我这种角色球员不可能有球权,所以我不能浪费任何机会。」Curry说道,「我不像球队王牌一样一场有20-30次出手。我必须让我的10-15次出手更有效率,更聪明的去投篮。我的目标是要让主力球员发会更大的影响力。」

2022年灰狼总管Tim Connelly为了交易Rudy Gobert几乎掏空包含4张首轮在内全部未来,而除了Karl-AnthonyTowns和Anthony Edwards两大非卖品外,Jaden McDaniels也被放在拒绝交易的清单中,「每支球队都想要Jaden,在攻守都有特定技能的6呎9寸侧翼是NBA的稀有财。」总教练Chris Finch说道。

Finch和助理教练Joe Boylan建构McDaniels发展计画就设定好他是能从1号守到5号、接球跳投并具备运动能力侧翼,「我们从小地方开始雕琢他的动作,包含收球、上篮脚和投篮弧度,我们要他每一次外线都保持47度。」Boylan说道,「防守上有了Rudy坐镇,我们给他的训练方针是对球防守。」根据BBall的追蹤数据,对手在McDaniels防守下的投篮命中率会降低7.56%排在联盟第2。

最近4年联盟4号位的体重平均减轻了10磅,显然是为了更好地去适应这个快速、更强调外线的联盟环境,且身高「轻量化」集中在中锋位置,5号位平均身高从7呎变成现在的6呎9左右,更加应证长人锋线的轻量化。

Bam Adebayo几乎就是为此量身打造的大个子,大学时期他的得分几乎来自于灌篮,几乎单靠运动能力就进入NBA,「我必须要现在单一领域能影响球赛,才有上场空间。」热火则是最善于开发和运用特化角色球员的球团之一,总教练Erik Spoelstra把拥有技能组合作为角色球员上场的必备条件,「没有特点和专属技能的球员很难派上场,最好的角色球员要把名字跟某一项连结。」

以Aaron Gordon为例,有着超全能球星Jokic居中运筹为握,他的角色定位被缩小,专心做最擅长的事情:防守和无球跑动,「我现在不用思考太多,可以打得很专注,把优势突显出来。」本季Gordon的两分球已经来到中锋水準的8成以上,其中灌篮次数比例来到25%以上,是前15名唯一的前锋。

P.J Tucker是特化角色球员的经典範例,纵所皆知他只有两招:防守和底角三分,然而这两招他强到极致让许多争冠球队纷纷将他视为头号交易补强目标,「他是标準的专家型角色球员,只有少数球员能跟他一样凭着一两招闯蕩天下。」Nick Nurse说道。。

过去角色球员的定位比较偏向攻守两端都能上场,最好什幺都能会一点。

能进入NBA的球员必定有一项以上的技能或是特点才有立足的空间,也让教练或是制服组清楚了解这些球员能如何在整体战略中做出贡献。

这种特化型的球员在核心主力愈发全能的时代更为有利,「他们的技能专一且高度专业,我们更好判断如何围绕核心球员强项和弱点来选择。」一名东区球队制服组说道,例如雷霆在三少时代为了让护框防守特化的Serge Ibaka进入先发而交易了Jeff Green。

特化角色球员提供了一项特定且接近点满的技能,在专一领域强化球队表现,这也让他们不仅价值越来越高,甚至成为要在NBA生存的特定条件。

神偷Jose Alvarado则是近两季最有趣和富含观赏性的球员,从选秀落选到双向合约,Alvarado用他的特点不仅得到教练的信任,也掳获球迷的喜爱,「他是所有教练梦寐以求的角色球员,定位明确且恪守本分,上了场就必定能完成任务。」鹈鹕总教练Willie Green说道。

Alvarado认为自己是出色的控球后卫,但也了解球队赋予他上场的任务,「我要用防守改变场上打乱对手节奏或是改变气势。」Alvarado也知道自己被定义的特化型角色后会很难脱离既定印象,然而他非常有信心能凭自己的技能组合站稳NBA,甚至是成为球队主力,「我只要在养出一两项武器,再加上现有的组合和我的球场决策,我相信我能成为很强大的角色球员。」

通常角色球员的潜力上限较低,即便能获得稳定的上场时,在场上可能也不太会得到球权和关注,因此许多人认为角色球员最重要的其实是专注力,「在球场上来回跑动,球机会都会在几位明星球员手上,其他球员比拼的就会时谁能保持专注和把握度。」

特化型的角色球员能够更专注和明确磨练技能,教练更了解他的定位和能派上用场的时机,训练师也能针对性的制定训练计画。

特化型角色球员的第二曲线:辅助技能

而除了持续提升专一技能外,多数角色球员也会寻找第二专长来增加长期价值,以Ibaka为例,他在加入NBA时已经是精明的防守者和封阻大师,但他也不断训练外线来创造更多可能性,「我认为想在NBA打滚久一点,一定要有一提到你就能想到的功能性,然后运用额外的时间去练出更多能被派上场的条件。」

然而特化型球员并非没有缺点,过于特化而缺乏其他基本条件就会是致命缺点,2007年第二轮被选中的Stephane Lasme在大学时期定位就是护框手,但到了NBA单一突出技能不足以掩盖其他明显的弱点。

有些时候特化型球员也有可能因为教练或是制服组过于关注不足之处,而忽略他的专长项目,例如Channing Frye在拓荒者时期被批评为缺乏禁区防守的长人,但加入太阳后被誉为难得一见具备外线投射的长人。

而如果只深化单一技能也很容易被市场淘汰,例如Andre Roberson在年轻时有联盟顶尖的防守,可是进攻与投篮能力低落常常成为被打点弃守的对象,Roberson之后历经大伤丧失防守需要的体能,便以极快的速度从联盟中消失了。

Brook Lopez在生涯前8个赛季就是典型的护框中锋和内线球员,接近7成的出手都在篮框10呎之内,仅有31次外线出手,而随着场上节奏越来越快,Lopez很快就了解要保持竞争力就必须拓展进攻手段到外围,「我改变了比赛风格,让我具备竞争力,并给教练把我留在场上的理由。在公鹿的6个赛季有35%的三分命中率、场均5次外线出手和2.2次的阻攻,用少见的三分+护框成为35岁的Lopez依旧是绝对主力的强力证明。

Duncan Robinson从选秀落选到用单季44.6%的三分球命中率惊艳NBA,帮助热火打进冠军赛。然而因为主要技能不稳定且缺乏辅助技能导致轮值空间取代,甚至一度被排除在轮值之外,「我当时没有气馁,除了要找回外线手感外,也了解我必须要有第二曲线才能站稳NBA。」如今Robinson的武器库已经不只是当初的纯射手角色,他已外线威胁为起点,开发出了不少三分线内的进攻手段,包含空手切和切入反手上篮等等,让他重新成为热火的主力。

对于NBA球员来说,要在有限职业生涯中选定路线并非易事,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篮球比赛不断在演化更迭,没有人能预测接下来能走往何种方向,持续的创新和适应力绝对是不可或缺的软实力。

延伸阅读

《事与愿违》 新人年即生涯年? Tyreke Evans突破之王的殒落

发展联盟如何从边缘次级联赛变成NBA的潜力炼金场、实验室和新品牌

极度低标能否化为养分?不如预期的失败如何造就出Scoot Henderson

卡戴珊魔咒是否真实存在?卡戴珊家族与NBA的恩怨情仇

一夕致富症候群、情感勒索.. NBA球员如何应对名利双收的风光与诱惑的荆棘之路?

努力过的人都是战士 Markelle Fultz到底发生什幺事了?

Rudy Gobert真的过誉吗?从真实票选、数据和球员评价来看Gobert是否真过誉

史上最强静态天赋!球队开坦狂抢的「文森斑马」!了解Victor Wembanyama的10件事

自走砲的武林!NBA季后赛单场三分球纪录/排名

控球之神争霸!NBA季后赛助攻榜前10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