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成立了新的体育部门,人们对此表示欢迎并期待其能够提出具体的措施来振兴国内篮球运动。篮球作为一项受到广泛关注的运动项目,希望通过体育部门的支持和倡导,能够推动国内篮球事业的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篮球人才,提升国家在国际篮球赛事中的竞争力。人们呼吁体育部门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和计划,加大对篮球基层项目的支持力度,为广大篮球爱好者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推动国内篮球运动的长足发展。
台湾在巴黎奥运荣获2金5铜的成绩,行政院将加速「体育暨运动发展部」的进度,力拚明年挂牌成立,并以2027年整体体育经费达到200亿元为目标。
站在一个运动迷的角度,乐见国内体育主管机关能够单独成立部会,改善过去位阶不高、定位不明、预算及人力不足的窘况,然而,更期望政府能够真正尊重体育政策及产业的专业性,落实其独立性及主体性,不要重蹈近30年来升格又降级的覆辙,并减少人事酬庸及政治介入的争议。
回溯我国体育行政主管机关的历史,最早的前身是1932年国民政府在中国大陆创立的「体育委员会」,因战乱无法发挥功能,到了1973年在教育部之下成立体育司,1982年《国民体育法》修正公布,在体育司之外,恢复设置「国民体育委员会」,到了1987年行政院研议修改组织法,历经多年讨论,1997年改制为部会层级的「行政院体育委员会」。
然而,仅仅16年的时间,体委会又因为配合行政院的组织精简及改造,降级併入教育部体育署。多年来,一直有民代、学者、产业界人士倡议成立体育部,到了今年五月,赖清德总统在就职演说提到将成立「体育暨运动发展部」,推展全民运动,也让这个「超过半世纪的追求」可望成真。
从几十年来的坎坷历程,反映了国内体育发展深受政治力量的主导,往往成为妥协下的结果,难以建立充分的独立性,还曾经发生2021年体育署长张少熙请辞后,署长一职悬缺18个月,一直由教育部常务次长林腾蛟代理的罕见情况。
不仅如此,在过去政府组织改造的过程中,曾经考虑将体育及观光併入文化部门,也有学者从运动产业发展的角度,建议由经济部主管,后来政府仍然从体育人才培育、学校体育的传统思维,把体育署纳入教育部。上述讨论虽然各有其论点,却也反映了体育主管机关面临的定位不够明确。
随着体育相关事务的多元发展,早已和教育、医疗、文化、观光、运动科学、职业运动、运彩等不同领域结合,根据Global Wellness Economy的估算,全世界去年的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1.1兆美元,目前欧美国家体育产业占GDP的比重已超过2%,从趋势来看,单独成立体育部确有必要。
站在一个运动迷的角度,乐见体育部的成立,期望未来有更多资源能够挹注体育界及运动产业,让更多台湾选手可以在国际体坛有杰出表现,为国争光。但不可否认的是,从过去到现在,政治始终主导着体育发展,诸多民间运动组织、单项协会迄今仍是由民意代表、卸任政务官及卸任立委担任,当体育部在未来掌握更多预算、人事权之后,希望能够真正尊重体育的专业性与独立性,用人唯才,减少人事酬庸、政治动员等争议。
在此同时,FIBA今天(16日)更新世界男篮的排名,台湾掉到第83名,不但遥遥落后昔日对手日本的第21,而且在亚洲只有第17名,甚至排在印度、印尼、关岛之后。
事实上,篮球是台湾运动人口最多的球类,每间学校都有篮球场,公园或路边篮球场有些在假日甚至要报队等半小时才能轮到上场,昔日的郑志龙、朱志清、周俊三、李云光曾经缔造台湾男篮的辉煌时代,今日也不乏刘铮、陈盈骏这样具有实力的篮球选手,国内3联盟更有17支球队,国际排名不应直直落,更不能只是关起门来自High。
正值政府积极推动体育部成立,除了成立行政法人国家运动产业发展中心、配套修法外,也期望未来在更高位阶、更多人力、更多资源及预算的情况下,能够提出具体作法,整合各职业篮球联盟,振兴台湾的篮球。